9杨泽波:《康德意义的智的直觉与牟宗三理解的智的直觉》,《文史哲》2013年第4期。
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言若不能以性制情,使其情如性,则不能久行其正。
但他也讲到性、情同一的一面。虽性自然,而有如禅位。【16】 任蜜林根据上述配合作过图示,或可参看。【3】 皇侃所引旧说可概括为性无善恶,情有善恶,颇受佛教影响。……味色声臭,喜怒哀乐,皆本于性,发于情者也。
五经到四书系统的转变,也与此有关。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像江西吉州的皇寮书院、福建漳州的松洲书院、湖南衡山的邺候书院、石鼓书院等,史志上大多都有读书讲学的记载。
从魏晋南北朝始,长江流域一带涌现出许多重要的道教教派和道教人物。另外,书院的生徒也与官学的学生同等对待。这里主要例举几个条件,以阐述书院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另一方面,官方虽然对书院自由讲学有所限制,但对书院在发挥基础教育、精英教育及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亦是肯定的,故也倾注力量对书院加强扶持,希望借助书院教育,以实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目标。
尽管这批早期书院的性质、办学规模以及具体的制度、教学活动等尚有许多不太清楚的地方。而且,尤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流域书院与长江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互动关系,从而使这个地域的书院及文化均得到蓬勃的发展。
唐、宋以降,长江流域的书院教育能够萌芽、兴起、发展及全面推广,并总是居于全国的先列,离不开唐、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长江文化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6]]这些政策,虽然导致书院官学化程度的加强,使书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但是,确实也起到了使书院得以推广和普及的作用。除了上述长江流域的省区,另加上历史上作为文化重镇的陕西、河南有几所书院的记载外,其他省区的地方志均不见有此类早期书院的记载。湛若水师从陈献章,后独立门户,到处建书院讲学,其所创书院中有名者,如西樵精舍、大科书院等。
大量不愿仕元的宋代遗民主要是通过在民间创办书院以从事独立的教学、学术研究活动。由于长江流域的造纸业、印刷业的发达,使原本十分珍贵的书籍大大得到普及。但到了南宋时期,所谓南宋四大书院则均在长江流域,清学者全祖望说: 自庆历修举学校,而书院之盛,日出未已。另外,许多生徒在学习的过程中,撰述论文或著作。
理学思想源于中唐以后,创建于北宋之时,大盛于南宋时,其发展的进程几乎与书院同步。书院制度的形成是在北宋。
石鼓书院因办学影响大亦受到朝廷赐额。而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则分别只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几[[7]]。
由于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林立于名山之中,而早期的书院亦深受佛道二教的影响而创设于名山,佛道的宗教理论,修养方法也影响了理学学术及书院教学。同时,佛道宗教亦对理学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延续千年的书院教育是其最具特色、最有成就的组成部分之一。藏书是书院的三大规制之一,故而是书院的重要组成要件。最初,以实学相标榜的一代学者活跃于当时的学术思想界,他们同样利用书院研究学术。相反,向来是人文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在北宋时期兴办书院的热潮中,虽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是比起长江流域来说,则仍有相当的距离。
民间普遍具有收藏书册典籍的可能,这样,就有可能使先秦、两汉曾经流行的各种私学演进成书院这种更具特色的教育机构。另一方面,大量建于乡村、城镇、家族的书院均属那种基础教育程度的书院,这一类书院的数量多、分布广,在我们对地方书院的统计数字中,大量的书院均属这种类型。
可见,无论是从《新唐书》中列入《儒林传》、《文艺传》的人数,还是从唐代进士人数的分布来看,唐代后期长江流域的士绅社会均呈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而书院的萌芽也恰恰在唐中叶以后。而基础教育则没有纳入正规的教育体制,主要由家族、民间社会来承担。
书院在千年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祭祀系统,除了祭祀至圣先师孔子之外,书院祭祀的对象还包括与本书院尊崇学统的相关人物、地方的名儒乡贤、创建书院的有功之士等。所以,遍布长江流域中的大大小小的书院,均通过收藏、借阅典籍图书的活动,将各种类型的图书典籍集中起来,并通过捐赠、刊刻、购置等手段不断丰富藏书,使书院的藏书成为地方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黄河流域的其他省区创办的书院则更少,如河北3所,山西4所,山东7所,陕西4所。同时,长江流域又是中国化佛学——禅宗的大本营,在禅宗形成的初期,江南地区就成禅学传播的重镇。如理学发达的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的许多书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恢复起来的。到了唐代,天台宗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大书院均有名师主持,张南轩主岳麓,朱熹主白鹿洞,吕祖谦主丽泽,陆九渊主象山。[[5]] 《元史·和尚传》附《千奴传》。
(3) 文化传播的功能 书院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组织,但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仍是教育,而教育的特点就是传播文化,即把前人积累起来的文化传播开来或传递给下一代。那些学术大师在主持书院工作的时候,同时也从事学术著述,他们的许多代表著作也是在书院中完成的。
此外,像江苏的茅山书院、浙江的稽山书院,均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书院。故厚斋谓岳麓、白鹿,以张宣公、朱子而盛,而东莱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
书院与长江流域有着不解之缘,这在书院萌芽时就已体现出来。长江流域的书院发达,故而在刻书印书以实现文化积累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再像唐五代时期那样,书院主要是个人读书之所,只是兼有一些聚徒讲学的教育活动,北宋时期的书院基本上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兴办起来的正规学校。所以著述是书院实现文化积累的重要方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真实地反映了江南一带佛教发达的情况。凡各省所属书院的山长,则与所属州县学正、学录、教谕一样,并受行省及宣慰司授命。
明中叶以后,长江流域的心学思潮得以蓬勃发展,这是由于明中叶的书院教育与当时的心学思潮的结合有关。(2) 学术思想的繁荣 书院既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心,也是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心。
代表明代心学思潮有两大学派:王学与湛学。四川的青城山,道教称第五洞天,张陵在此传五斗米道,其子张衡、孙张鲁均嗣法于此,山上保留有大量道教古迹。